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展览 >>内容详细

环保强监管下,环境产业发展何去何从?

2018-12-12 10:29:14  
12月1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8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在广东肇庆举行。
 

    在环保督查的持续加码和需求升级的双重加持下,巨大的环境治理市场空间正在加速释放。但近段时间,受到去杠杆和规范PPP业务的影响,加之金融政策的收紧、资本市场一直以来持有的保守态度,使环境产业陷入多重困境。
 
    一方面,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环保投资节节升高;另一方面,一些环保企业却没有享受到投资上升带来的营收上涨。
 
    针对“环保强监管下的产业趋势”这一话题,由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主持,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创业环保董事长刘玉军、锦江生态产业集团总经理唐燚、中广核环保公司总经理雷霆等展开深入的对话讨论。
 
    环保行业外热内冷冰火两重天
 
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
 
    骆建华说,今年在环保行业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政府监管越来越严,但另一方面环保企业特别是民营环保企业陷入了困境,尤其自今年5月份以来产业界出现了一股寒流,这股寒流表现在:民营环保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一上场“弹药”就没了,贷款遇到问题,“阵亡”了很多公司,环保公司市值大跌,部分环保企业举步维艰,出现了裁员的现象。
 
    骆建华表达了产业界的不解:“理论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强监管可以拉动更多的环保市场,环保投资的高峰本该出现,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产业没有迎来‘春天’反而走入了‘寒冬’。”
 
    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骆建华作为主持人向对话嘉宾抛出了问题。此外,如何加快环保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从目前基于政府的命令控制治理体系,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机制过渡,从而激发环保的市场化力量,打造环境与发展更为平衡的环境治理体系。
 
    环保企业有分化、不能冬天春天贴标签
 
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吴舜泽
 
    吴舜泽认为,观察环保企业目前的境况,应从PPP金融政策、去杠杆等多种因素的大背景下,从环保强监管和产业发展等角度来看。
 
    “前几年,特别是2015年、2016年,PPP处于发烧的状态,不是属于春天,而是发烧、虚火、过热。”他举例说,有研究机构在对7000多家环保企业的调研后发现,2017年环保产业增速是17%左右,2018年环保工程、设备公司的增幅也可以达到15%到30%的水平。
 
    环保产业是一个受政策性影响较强的产业。吴舜泽说:“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在任何一个阶段,依法常态环境监管都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吴舜泽说,有些企业过分激进、负债率过高,而且高度依赖回款,这是资金错配的问题。所以,个别企业出了问题不代表整个环保产业出了问题,不要把现阶段出现的个别现象,当做环保产业自身的特征性问题,更不能拿春天和冬天这种概念化的词去贴标签。
 
    环保企业目前出现的问题不是“环保强监管”带来的问题。“难道放松监管是环保产业春天到来的前兆吗?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的。”吴舜泽认为,其实很多现有政策能够解决现有问题,关键是能否有效落实,把政策用到位,解决好相应问题。但不要将政策和市场对立起来,两者应该相互促进。
 
    “目前地方比较擅长的是命令控制型的生态环境监管,这是每个国家在解决环境意识不到位、环境责任不到位问题的时候‘打头炮’的手段。在此基础上,把各种经济政策、金融政策配套上去,最终才能达到‘1+1>2’的目的。”
 
    吴舜泽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强行政政策、经济政策、市场政策协同匹配,狠抓落实,才有可能使环保产业和市场发展好,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政策性市场要好需把强监管贯彻到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
 
    马中认为,环保督察、巡视、回头看等并不是一种常态监管,真正的强监管并不仅只是这些工作,而应该是常态监管的趋严,比如实现“十三五”期间所提出的约束性环境指标、减排任务以及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各种环境经济政策等。
 
    “‘强监管’还需要更‘强’,各类专项行动都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但从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来看,约束性指标仍有待进一步落实。”马中表示,虽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加大了监管力度,但还有一些已经制定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许多环保产业需求还没有真正释放。
 
    但是,目前不少经济政策落实还不够。“以环境税为例,今年前10个月只收了80亿元,距离以前的200亿元排污费差距较大。”马中介绍说,包括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环境治理本应该是企业要补的短板,是“一补”,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企业却把环境治理当做成本,归到”一降”去了,导致政策执行错位。
 
    环保强监管理应派生出环保强需求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
 
    李志青认为,目前的“常态化”生态环境监管措施被市场视为“强监管”。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与之前相对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相比而言,政策对排污的约束性大大提高,令市场倍感压力。二是生态环境监管措施的常态化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当前冬季雾霾情况的发展态势来看,生态环境强监管在未来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继续强化。”李志青表示,同时生态环境监管手段与经济政策结合,比如通过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不同的经济金融措施来提高排污主体的环境成本。
 
    环保强监管的推进理应派生出环保强需求,这在引入系统性环境经济制度和政策工具之后,这个趋势将变得更为明显,环保产业应该抓住其中的机遇。
 
    企业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
 
    金铎表示,环保产业是一个重资产行业,而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政府或污染型企业都希望以尽量少的成本和最具性价比的效率去实现。因此,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一个以政府或者污染型企业为支付方的“成本中心”,而这个“成本中心”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产生了叠加。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的支付能力,在这样一个外部经济环境下,都遇到了较大的挑战。
 
    金铎分析,“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目前整体来讲还比较粗放。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还不高。环保企业间的竞争趋于同质化,从而产生恶性竞争,这也加剧了企业经营情况的恶化。”
 
    环保产业的商业模式还有很多缺陷和不成熟的地方。例如各地的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的模式,这些商业模式的不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部分产业的补贴或付费时间较长,今年整个环保行业的现金流出现了较大的压力。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都有扩大规模的“冲动”,大规模的企业都是依靠投资来拉动产业的发展,忽略了运营、技术等创新管理的投入,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天津创业环保董事长  刘玉军
 
    刘玉军表示,“前两年环保行业非常热,资金大量涌入,造成了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环保市场开始以资本拉动为主,出现投资热。”
 
    从环保企业角度讲,当面对风险时,刘玉军认为首先“铁还得自身硬”,企业间要强强联合,同时在科技研发上要加大投入。另外要强调的是,开放与创新。
 
 
锦江生态产业集团总经理唐燚
 
    唐燚认为是“强监管”造成了目前的现象,他说,环保企业此前经历了一种快速发展甚至野蛮发生长的阶段,“在过去的战略中,企业急于占领市场,现在强监管的形势下,环保产业的‘寒冬’是企业适应强监管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产生的现象。”
 
 
 
    中广核环保产业公司总经理雷霆
 
    中广核环保产业公司是环保产业界一位新来者。对于“入冬”的说法,雷霆认为,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可能永远都是春天,在冬天到来的时候,应该要考虑收缩,发展自身一些基础的东西,不要盲目扩张。
 
    雷霆还分析,当一些大企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后,就会很容易挤占到中小企业的空间。“所以中小企业自身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调解委员会 【更多】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