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浓雾之下不能坐等风吹
上个月底,盼着过年,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这个月底,也希望过得快一些,而这次盼的,是冷空气。
根据预报,近期中东部将迎来一股冷空气,大气扩散条件转为有利。对于一周来饱受雾霾困扰的京津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每逢雾霾,就只能等风吹、雨洗,好像已经成了惯性思维。在几年前,雾霾发生频次很低的时候,是行得通的。而到了今天,这种“成事在天”的想法暴露出了更多的尴尬与无奈。
原因很简单,雾霾几乎已经常态化。尽管媒体密集关注,但事实上,雾霾已经算不上突发事件,甚至也算不上新闻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雾霾就会“发作”一次,频率上升,范围扩大。
面对雾霾,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了不少,但依旧掩盖不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应急响应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污染,但其作用是被动的、暂时的,有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科学研究尚未提供足够有说服力的解释,但在每次关于雾霾成因的新闻通稿中,都少不了“排放强度大”、“气象条件不利”这两条。气象因素很难左右,能够做文章的就是降低排放强度。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降低排放强度,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真正起作用的,还在根上,在于结构的优化、规划的调整、发展的转型,在于保护与发展天平的再平衡、再调整。
浓雾之下,类似的部署一个接一个,类似的决心一个比一个大,好像很少有地方在坐等风吹。但经验告诉我们,“雷声大”未必“雨点大”。浓雾散去之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也不在少数。
在环境保护部近期组织的一系列大气污染专项督查中,很多地方仍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之前就被发现过,就是明证。
由于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可以说,雾霾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抹不去的新注脚。
支撑这一观点的事实比比皆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不住,就连增速控制起来也困难重重;城市规模控制目标屡屡被突破,城市集群不断壮大带来雾霾“连片出现”;淘汰落后产能大打折扣,一些行业落后产能不降反增,污染负荷不断增大……
这似乎成了“死结”,都喊着解,但很少有地方能解得开;俨然成了“怪圈”,都想着跳,但很少有地方跳得出。浓雾之下,是时候反思了:如何破解这样的“死结”?如何跳出这样的“怪圈”?
翻看网友评论,很多都在诘问发展的意义,质问现有发展方式,有的还很尖锐、激烈。公众对环境质量关注度的迅速提升,一方面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为其调整和转型提供了舆论支撑。
在当下这个发展阶段,如果因为治理雾霾,经济增速适当放缓一点,城市规模适当缩小一点,公众的容忍度和接受度远比以前大了很多。
道理很简单,经济增速适当放缓,但质量会更高,效益会更好,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城市规模适当减小一点,布局会更合理,城市病也会减少,住起来更加宜居。这样的变化,无论在谁看来,都是划算的。
问题在于,各地能否接受这样的变化?地方主政者是否认可这样的变化?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天气正面警告我们:对于这些变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到了必须接受的时候了。
和以往历次一样,再过几天,一阵风就能吹走这次雾霾,吹来蓝天。然而,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每一次都坐等风吹。否则,一旦风停了,雾霾还会再来,而且可能比这一次更猛烈。
(二)治雾霾需要精细化管理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有人认为是环保投入不够,有人认为是企业治污设施缺乏,还有人认为是污染物长期累积的必然结果。上述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除此之外,还一个不容忽略的,就是日常环境管理问题。
环境保护部近日对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发现当前各地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着粗放、缺位和低效等问题。一些地方随处可见秸秆、垃圾焚烧现象;相当多的工业企业治污设施因为陈旧或者缺乏维修养护而时好时坏甚至停用,造成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一些土小作坊在没有任何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直排烟粉尘、废水。这些问题的存在甚至反复出现正是因为当前环境管理的薄弱。
当前,各地纷纷加大环保投入,兴建了一大批治污工程,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是因为严格管理没有跟上、细节没有抓实,造成各种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环境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有这样几个:
首先,环境管理通常是“慢工出细活”,它没有好看热闹的场面,有时也未必立竿见影,只是在无声处发挥其效应,即使做得再好,也少有人会注意到。相比之下,一些治污项目、治污工程不仅有“环保”的光环,本身能创造GDP,更是“看得见”的政绩。因此,治污项目、治污工程往往更受重视,而环境管理则往往被忽视。
其次,现有的体制机制给抓环境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因为环境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在一些触及利益的问题上,管理、协调、统筹的难度尤其大。因此,我们看见,有的工作多个部门抢破了头,有的工作大家都“退避三舍”,谁也不愿意出头去管,最终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脱节、掉链和缺位。
最后,由于人、财、物等方面的“硬件”约束,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造成了现在想管却很难管、甚至管不了的局面。比如人员问题,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几十个人的环保队伍可能要监管上千家企业,而在一些管理范围较大的地方,环保部门的车辆配备、监察监测设备等“硬件”都跟不上,抓管理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近年来企业环境违法手段越来越隐蔽,也给地方环境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利益的驱动下,一条排污暗管可以铺埋几公里长,治污设施在检查时就启用,不检查就停用,更有甚者直接将环境执法人员拒之门外。
事实上,管理也能出效益,严格细致的环境管理是保障治污工程及设施发挥效益的根本途径。
有一些环境问题只要加强管理也能得到解决,比如扬尘治理问题。实际上,扬尘治理一不需要政府做多大的资金投入,二不需要有多么先进的环保技术,只要理顺体制机制,做好环保、城管、建设、交通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明确职责,严明奖惩措施,基本遏制住扬尘污染是可以实现的。
舍得在治污项目、治污工程上“下血本”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还应知道,重视环境管理能让治污工作事半功倍,而忽视环境管理则有可能让治污工作事倍功半,即使是再先进的治污设施,在薄弱的环境管理下也可能成为摆设。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