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信贷保持合理增长

2009-08-02 20:19:20  

 

    ○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

    ○ 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7.04%,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

    ○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

    ○ 去年11月份新增贷款4700亿元,12月份为7700亿元,今年1月份达1.62万亿元,2月份达1.07万亿元,3月份为1.89万亿元

    ○ 1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2月份为4870亿元,3月份票据融资增加5637亿元,占比下降到29.8%

    ○ 一季度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7.5%,比上季回升5.6个百分点
     

    “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幅快速回升,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持续增加,经济活动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回暖迹象。”有关部门、金融专家、企业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09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表明,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明显加快、存款增加较多,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货币信贷的需求。

    从央行发布的数据看,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信贷资金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实体经济,与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形成有力配合,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保证了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首先看货币供应量。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增幅比上年末高0.97个百分点。到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而到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M2快速反弹体现出在全球资金普遍紧张的同时,当前中国流动性充裕的特征,这种充裕流动性对于拉动经济意义重大。

    3个月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也显示出令人欣喜的变化。在1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8%,增幅比上年末低2.38个百分点。2月末,M1小幅增加,达到16.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7%,比上月末高4.19个百分点。而到3月末,M1增加到1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7.04%,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M1保持高增长,说明企业订单持续增加,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需求相应增加。

    其次看贷款增长情况。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银行新增贷款为4700亿元,12月份为7700亿元;2009年1月份达1.62万亿元,2月份达1.07万亿元。而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89万亿元,同比多增1.61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422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16万亿元,同比多增3.0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71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超过预期。”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实体经济回稳的迹象进一步增多,银行和企业的信心有所增强。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推出了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的模式,有力促进了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产业的发展。在上海市,截至2月末,该市银行业机构贷款余额2515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4.7亿元,上海世博会配套项目、轨道交通、干线公路、城区及郊区的道路改造、电厂建设、钢铁、造船、政府配套房、经济适用房等项目都得到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重点支持,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了“早投放、早见效”的目标。

    有关专家认为,在目前银行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成为银行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途径,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也促进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日前提出,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信贷支持。

    “票据融资占比回落,信贷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银行业金融机构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放,在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央行发布的数据来看,与前几个月票据融资占比大幅飙升不同,3月份以及1季度票据融资占整个非金融部门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在1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约占新增贷款的38.5%;到2月份,票据融资增加4870亿元,占比增长到45.5%。3月份票据融资增加5637亿元,占比下降到29.8%。

    “事实上,票据融资很大程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了中小企业在生产流通活动中的日趋紧张的资金链压力。”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说,票据融资的减少,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增加,信贷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增强。

    央行第一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一季度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7.5%,比上季回升5.6个百分点,用于经营周转、固定资产投资等贷款需求指数同步上升,分别较上季上升3.2个、5.6个百分点。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提出,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金融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投放快速增加的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提升了信贷质量。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日前表示,去年以来,建行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调整信贷结构相结合,加大了信贷资源向小企业、机构业务、涉农领域等战略重点业务的倾斜力度。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也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有效信贷投放规模,加快投放进度,年末贷款总额较年初增长15.63%。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