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EO论见 >>内容详细

金铎:面对投资热潮,环保企业要分清诱惑和机会

2023-03-11 14:37:57  南方周末

在没有见到数字化的收益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去投资。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没错,固废、能源、供水、排水四大业务板块,都已经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

PPP和EOD的商业模式是好的,但是有的项目被包装过,拆分后其实不符合PPP、EOD的逻辑,被包装过的糖衣所诱惑,跟风进入,外部环境一变化,就遭遇滑铁卢了。

环境服务支持社会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生刚需,我们相信,在经济大环境向好的未来,政府将更加重视环境服务,行业的应收账款压力也会有所减缓。


多家环保上市公司披露的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出现下滑。唱衰声音再度响起:传统环保市场日趋饱和、拐点将至。 

面对业内拐点将至的沮丧,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传统环保行业仍然是一门好生意。她观察到,2023年,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环境类基建有望迎来一波扩容,存量环保运营类资产的产能利用率也有望提升。高质量发展要求,更是给环境产业的细分领域带来了新机会。

瀚蓝环境(600323)成立于1992年,2000年上市,这家总部位于广东佛山南海的环保企业起步于供水领域,业务扩展至固废处理、能源、供水、排水四大业务板块,现为中国环境企业十强。

在新的投资热潮中,金铎强调,环保企业要识别哪些是机会,哪些是诱惑。环保产业曾有过深刻教训,不少企业因没分清或没经受住诱惑,遭遇滑铁卢。

迷茫过后,新的机会已有较强的确定性。例如数字化、碳排放管理等新兴技术和管理模式已让先行的环保企业尝到了甜头。

传统环保行业还是一门比较好的生意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传统环保市场的增量空间还有多大?

金铎:站在企业的角度看,我认为传统的环保市场仍然大有可为。企业现有业务,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去挖掘增长潜力,降本增效,使存量市场得到较好提升。 

例如,我们盼望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能够尽快重启。早在2008年,我们就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注册了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给我们收入端带来了很好的补贴。前几年,我们也在国家发改委注册了CCER。根据现有碳价,CCER能使我们生物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的营收提升8%-10%,随着碳价上涨,未来的收益可能会更大。

但不可否认,CCER重启后,哪些项目能纳入进来,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和行业协会需要继续和政府部门加强沟通,我们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端做更多研究,使CCER真正发挥出杠杆的作用。

南方周末:2022年瀚蓝对全公司碳管理服务进行公开招标,瀚蓝在公司内部的碳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金铎:我们很多业务能耗都比较高,比如供水业务的生产运营成本中约1/3都是电费,使用的是煤电。我们正在全面核查四个业务板块的碳排放,接下来想办法消减碳排放量,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来降低能耗、成本。长远考虑,减碳也为未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将带来一笔外部收入。

披露碳排放数据,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环保行业天然具有社会责任的属性,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打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因为社会责任是推动技术进步、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动力。

南方周末:减碳行业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有了新机会,那固废处置、污水处理等行业呢?

金铎:生活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传统环保市场是刚需。技术进步不太可能迅速对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运营能力、资本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诸如并购的手段,扩大业务规模。

跳出企业端,从整个环保行业来看,是不是传统环保市场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我觉得也不见得。环境治理相关政策提出“补短板、强弱项”等要求,2023年初大量基建投资拉动经济,都表明环保需求依然存在。市场上还存在政府有需求、企业有能力,但经济吸引力不够的空间,怎么让它更具备经济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政府端优化商业模式,企业提升自身技术管理能力,通过政企合作,形成双方共赢的新市场,下一步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 

公司所有业务板块都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

南方周末:刚刚你提到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挖掘增长潜力,瀚蓝尝试数字化、智慧化技术的实际效果怎么样? 

金铎:有句话说“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但对于数字化,我们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认为包含环保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都会被数字化改写,所以即使在没有见到数字化的收益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去投资。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没错,我们的固废、能源、供水、排水四大业务板块,都已经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

以最传统的供水业务为例,过去大家都认为它是垄断行业,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在佛山市南海区建立了从水厂到管网、泵站甚至阀门管理的一套数字化系统,经过大数据的积累,十几年后建成了区域微观模型。

过去我们迁移管道,会提前粗略估算涉及的服务范围,把这片区域全部停水,动用大量送水车和人员。但现在通过模型模拟压力、流速等指标,划定更精准的停水范围,甚至在某些楼栋能精准识别,五楼以上是无水区,一至四层是低压区。数据模型清晰精准地指示送水范围,不仅减少了对用户的影响,也节约了成本。

南方周末:除了供水,数字化精准识别需求的其他案例还有吗?

金铎: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餐饮企业要求垃圾不过夜,当天都要把垃圾全部收回来。佛山南海区餐饮点有四万多家,怎么提高收运效率?在传统固定路线的收运系统中,有的餐饮点垃圾已经满了,但没有车去收;有的没垃圾,但收运车已经到了。司机不清楚目的地的情况,大量的车辆冗余和多余的司机待命,效率很低。现在我们通过微信小程序收集餐馆的垃圾数据,后台根据垃圾量自动规划路线,收运司机拿着平板电脑,上面显示实时的动态线路规划,司机收完这一家后,系统就会提示下一家去哪里。

数字化不仅能在生产端运行,也可以应用到管理端,如瀚蓝近年来开展的供应链管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等。这些例子太多了,效果非常明显,我们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对其他企业而言也是参考经验。

南方周末:瀚蓝环境在解决“邻避”问题方面有一套经验,这套经验的核心是什么?

金铎:我觉得核心很简单,首先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所有“邻避”问题的解决,无论做多少活动,做多少宣传沟通,前提都是建立在企业严格遵守每项规范的基础之上。此外,企业还要站在周边社区和客户关切的角度考虑问题,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第二个内核是,一定要开放透明。有时企业即便在前期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日常的经营维护中,数据可能会有一些波动。有的企业就会担心,怕把数据亮出来。但事实上,社区是通情达理的,只要你有公开透明的渠道,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请大家一起监督,互信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相信环保行业应收账款问题能缓解

南方周末:你之前说,在这一波可能的投资热潮中,“要去分清楚哪些是诱惑,哪些是机会”。企业怎么做判断?

金铎:这个话题值得深思。环保行业十来年潮起潮落,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诱惑吸引,失去了判断的准则。如何分清诱惑和机会?

第一,要判断这些机会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每次的投资热潮,都存在一些看起来好像是新业务的可能性,企业要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与企业战略做匹配度分析。

第二,要判断这些机会是否有助于竞争力提升。今天做的事情,是否有助于提升长期竞争力?对技术进步、组织能力提升有没有帮助?如果一些项目和本企业的长期战略不吻合,只是挣了一点快钱,我觉得不应该去做。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要投入在有助于长期战略实现的事情上。

第三,要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可持续的良性商业模式。过去十年,有不少企业看起来有许多业务增长点,但如果仔细分析,有些并不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只是昙花一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商业模式经不起考验,可能很快就会掉落。举个例子,过去有一些“伪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现在又出现“伪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从本质上来说,PPP和EOD的商业模式是好的,但是有的项目被包装过,拆分后其实不符合PPP、EOD的逻辑,被包装过的糖衣所诱惑,跟风进入,外部环境一变化,就遭遇滑铁卢了。

南方周末:环保企业都受到应收账款无法按时到账的困扰,尤其是地方政府欠账,瀚蓝的应收账款在2022年也有所增加,你对解决该问题有哪些建议?

金铎:受疫情的影响,加上社会转型的阵痛,应收账款无法按时到账,确实给环保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负责任的企业,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客户、与客户共渡难关,另一方面也希望解决应收账款问题,这需要内外结合。

企业内部要加强资金的管理。一方面,应收账款带来了一些经营压力,给现金流造成挑战;但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化压力为动力的机会,内部提升管理能力,降本增效,修炼了内功。

从企业外部来说,不管是“To G”端还是“To B”端,大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期待客户的支付能力会改善。环境服务支持社会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生刚需,我们相信,在经济大环境向好的未来,政府将更加重视环境服务,行业的应收账款压力也会有所减缓。

2023年,我们看到国家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如果各方抓住机会的话,有望缓解应收账款的压力。我们也在跟金融机构沟通,如何通过更灵活有效的金融产品,把债权盘活,使企业轻装上阵。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冲击很大,金融产品创新,既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又给社会提供了解决难题的方案,实现共赢。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