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关于上海水价的调整问题,见仁见智,各方都有不同的意见。目前看来上海水价上调看来已经肯定,究竟调多少、怎么调,不久前有关部门开了听证会,听了各方代表的意见,而社会上对此也议论纷纷。这毕竟事关市民的日常的切身利益。上海居民生活用水价格7年未变,7年来中国经济已经从通缩走过通胀重新又回落下来,7年里中国GDP增长不少,7年前上海人均收入为13250元,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均收入为7402.77元,7年中上海人均收入增长223%,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生活用水价格上调也是可以想象到的。
一个可以参考社事实是,7年来,CPI、PPI都上涨不少,水厂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本也上涨不少,尤其是去年以来上海工业用电每度的价格总体上调2分,使自来水行业的成本明显增长,而水价多年未作调整,上海现行供排水价格与企业运营成本已明显倒挂,一些水厂出现亏损。可是水价在去年或者之前却一直没有上调,原因在于此期间CPI一直居高不下,水价一涨极易推高CPI。今年一季度CPI回落到0.4%,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必定认为这是水价调整的适当时机。
笔者认为,涉及水价调整要兼顾开源与节流并重。目前,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直面临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的困扰,其中洪涝灾害频发、干旱缺水十分严重,全国基本上两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较大的旱灾。目前我国每年缺水量约300亿至400亿立方米,由此造成我国每年工业产值减少2300亿元,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到2000万公顷。据测算,我国每年缺水量相当于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总库容。
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而且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北方缺水地区人均占有量仅有970多立方米;我国水资源贫乏,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另外,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降水量的不平衡,水体的大量污染和浪费加剧了水资源贫乏的程度。据统计,目前我国的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90%的城市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还没有走出世界上一些工业化国家“先发展、后治污”的怪圈,有的地方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情况。
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水利部有关官员说,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到2030年全国城市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总量将达到1320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近700亿立方米;国民经济需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实际的可用水资源仅有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水资源极其宝贵,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对于水价上调还有一部分人有想法,但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客观使然不得不为之。至于水厂亏损,销售价格和运营成本倒挂,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尽快合理解决,消除价格倒挂现象。创建节水型社会,值得人们期待。随着未来需水量的大幅度增加,水危机将日益加剧。但人们对这种现实并未真正认识,还在肆无忌惮地浪费珍贵的水资源。特别是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不足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50%的现状,这都说明我国水资源浪费惊人。至于居民生活用水,因长期过低的水价,养成人们喝“大锅水”的习惯,毫不珍惜水,使相当大的一部分水从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流失掉了。前不久,北京市出台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定额供水的措施,笔者认为是十分正确和有远见的,不妨推而广之。应当认识到定额用水不是限制人们正常用水,而是限制人们浪费水,以利于更加科学、合理、长远地用水。工业、城市生活、农业用水实行定额管理,早就通行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欧洲多数国家。它被认为是节约用水、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定额用水不仅是少用水,还能有效地减少水污染。据统计,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每少用1立方米水,就少排放0.7至0.8立方米的污水。现在,缺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水,何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供求矛盾?当前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节约用水,同时,要广泛唤起民众的节水意识,提高节水的能力和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水资源的枯竭,将最终使我们自己深受危害。
一个地方要是对节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起码说明这个地方缺乏良好的节俭风气和对水资源的科学了解,说明地方决策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还比较肤浅,还不善于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解决城市节水和安全供水方面的问题。我国是缺水大国,节水工作刻不容缓,从理论上说,节约用水也是科学的发展观。不管按照水价调价的哪一种方案执行,上海水价都要上涨50%以上,虽然这对从目前上海CPI0.4的基础上推高不了多少,对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也改变不了多少,但是对居民的实际生活还是有所影响的,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
不通过普遍的涨价,通过公共财政补贴也是可以解决供水排水行业的价格倒挂问题。城市自来水,城市全体居民及外来游客之生活必需,概莫能外,无论高低穷富,城市都应保证其生活必需用水。故自来水行业属城市公用事业。而以城市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贴补城市自来水行业,非但属合理范围,恐怕还是更加公平的,并且没有打扰、影响居民的平静生活。不过这种公平可能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据悉,目前我国有400多座缺水城市,年缺水量高达6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多达2000多亿元。以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为特征的水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虽然傍江依海,可仍不能算是水资源富裕的城市。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的当务之急。此次上海水价上涨也是为了以价格杠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水价上涨的主要目的。
既然水价上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经济手段提倡节约用水,那么自然是采用听证会上第二种调价方案——阶梯式累进制更为适宜,更能体现鼓励节约用水、抑制奢侈浪费的导向。上海的水价可以上调,也应该上调,并且即将就要上调了。但是请有关部门考虑,水价上调后,非但要落实对困难群体的保障措施,而且要提请各单位企业注意水价上调的因素,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以适应生活成本的变化。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水价上涨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居民日常生活的开支又增加了。前段时间,粮油涨价已经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抢购风”,一些退休老人和下岗职工都在抱怨粮油涨价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拮据了,如今,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都要涨价了,无疑会加大居民的经济压力、引起不少人的焦虑。
然而,水价全面走向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02年以前,我国水务行业采取的是地方政府独家垄断经营,行政色彩相对浓厚,经营效率不稿,盈利能力低微。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基本上仍处于补偿供水成本阶段,而这种较低的水价会产生许多难于解决的矛盾。一方面,水的资源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城市供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投资不足、运转费用缺乏,都与没有理顺水的价格有关,只有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和企业经营机制问题。
水价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它将推动我国水业改革,也标志着中国水务市场正逐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需要澄清的是,水价其实包括了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的价格。这些都是实现投资运行管理社会化和企业化的重要基础。其实,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只是水价改革的第一阶段。不久的将来,水利用水也将不再享有“特权”。水价改革将有利于改善供水行业的财务状况,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也将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迫切需要通过价格等经济调节手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因此水价改革也是推动节水的重要措施。利用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让使用者对水资源的利用承担合理的经济责任,自然会激励他们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发挥其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事实上,价格杠杆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市民节水意识的提高更为重要。只有每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并采用先进技术,科学用水,有效节水,才能实现“长流水,不断水”。据统计,北京市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26项节水措施成效显著,3年间共计节水4.37亿立方米,相当于260多个昆明湖,34个怀柔水库。一个龙头一秒种漏一滴水,一年便浪费掉360吨,据此推算,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每公斤粮食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至3倍;工业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倍至20倍;城市水网管老化导致的跑、冒、滴、漏现象使水的损失率达15%到20%。因此没有真正树立起节水的观念并付诸行动,比水资源短缺本身更为可怕。
水是一种宝贵资源。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增强节约用水意识,保护水资源。而利用价格杠杆作用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调整水价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供水企业长期的福利性运作难以为继,供水价格的政策性和成本的市场化,使得供水成本与现行基本水价长期倒挂,企业入不敷出,亏损严重,经营状况步履维艰。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加上城区扩张和旧城改造,供水管道建设投资逐年加大,供水企业不堪重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水价的调整还是应该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最后慎重决策的。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