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02:28:53
去年以来,小小一条淡水河牵动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神经,南方日报对于这条跨界治污典型河流给予了连续的深度追踪报道,跨界合作机制如何建立、限污如何推进、排海方案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频频问向深、惠两市。近日,记者从省人大环资委和省环保局了解到,目前淡水河合作治污新机制已经建立,由副省长林木声担任第一召集人的“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正式成立,深圳和惠州签署协议确定定期会商制度,每个季度碰头一次协调推动治污工作。省环保局认为,淡水河治污初见成效。
省府牵头,各市协议跨界共享环境基础设施
对于省一级层面来说,广东一直想彻底解决淡水河的污染问题,并把其当作跨界污染治理的一个典范。为让治污更加“有力”,协调省以及深惠两市的联合工作机制必须建立。
今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下,省政府牵头成立了由省人大环资委、省直有关部门及深圳、惠州两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副省长林木声担任第一召集人。此举被众多专家评价为:由省政府牵头的流域合作治污新机制已经建立,将为解决广东境内多条跨界河流的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5月11日,《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计划》签署,合作治污新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该计划确立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求深莞惠统一界河及跨界河流域的环保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审批。
该计划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合作治污的工作机制。例如,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专责小组的协调下,各市相关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解决工程进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分别向本市政府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还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流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防汛预警机制、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等。
据了解,为不让这一计划成为一纸空文,淡水河流域的龙岗区、惠阳区、大亚湾区、凤岗镇还要拟定一份环保合作协议,目前协议正在草拟中,不久后出台。
管网建设与限污成关键多年欠账一年还,任务十分艰巨
管网建设和流域限污一直是淡水河治污的关键,也是“老大难”。治污工作机制的建立,给流域各地尤其是深圳龙岗带来了一定压力。
管网的不完善意味着污水处理的效果难以体现。如上洋污水厂实际处理量仅为设计能力的1/3,横岗污水厂管网收集能力仅为2万吨/日,不足处理能力的1/5,其余均抽取河水。
“多年的欠账要一年来还,任务十分艰巨。”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据了解,2008年,龙岗的管网建设在严峻的形势下明显加快,共完成污水干管施工57.9公里,相当于过去3年完成的总量。截至今年6月30日,龙岗区共完成83公里新配套干管建设,约占全年任务(完成161公里)的一半。
据了解,在省人大常委会、省环保部门以及深圳、惠州两市的努力下,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龙岗区“两河”(龙岗河、坪山河,淡水河上游河流)流域较2005年至2007年6月同期审批量下降85%。去年至今,龙岗区还吊销排污许可证企业13家,关停排污企业13家,限期治理38家,限期整改9家。
经过这些措施,省环保局经过监测和调研认为,深圳龙岗河、坪山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
排海方案无实质进展专家呼吁尽快打通排海通道
“尽管目前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深圳龙岗河、坪山河流域总体水质依然劣Ⅴ类,要按计划实现淡水河整治目标,依然任重道远。”省环保局总工程师陈铣成说。
淡水河“先天不足”与流域“发展过快”,是淡水河整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陈铣成指出,深圳市淡水河流域人口由1999年的7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19万人,污水日排放量高达65万吨;流域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建设用地面积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50%,生态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低。
“长远来看,2020年要实现龙岗河和坪山河水质基本达到Ⅲ类目标,还必须实施排污入海工程。”陈铣成认为。来自中山大学环境系的黄平教授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
关于排河排海争论在去年底的淡水河治污工作座谈会上已经上演了一次,很遗憾,目前排海方案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了解决根本问题,两位专家都力主排海,并呼吁尽快论证实施。他们指出,2010年“两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总规模将达到113.5万吨/日,基本能做到区内生活污水全部处理。但是,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仍然是Ⅴ类水,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实现2020年水质目标,尽快打通区域排污入海通道是根本途径。
至于排污入海口设在深圳大鹏角还是惠州大亚湾。两位专家认为,应该在合作治污新机制下,从经济技术多方面论证,选择最合适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