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解读4月经济数据 投资强劲力挺GDP反弹

2009-08-02 20:19:29  
    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0.5%,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可能更快。

    一些专家认为,未来数月基建项目将持续发力,从而带动整体投资保持强劲。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将带动二季度GDP环比增速进一步反弹,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速的拉动在4.6至4.7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加快

    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082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业内人士预计,扣除投资品价格回落因素的影响,前4月投资实际增速在32%以上。

    “考虑到PPI、原材料价格、动力能源价格都在下降,目前投资增长率的含金量远远高出正常理解的水平。”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体现出三大特点: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更高更快。

    分产品看,铁路运输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2%、58.6%、36.6%、26.3%,保持了先前的较快增速。此外,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业增长4.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0.1%。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9%,比一季度略有回升。目前成交量和房价出现止跌回升苗头,预计未来房地产投资不会继续恶化。但出口贸易的低迷将继续压制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投资。4月份港澳台商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3%,外商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

    从新开工项目看,4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97亿元,同比增长90.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4.6%,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1.2%,利用外资下降0.7%,自筹资金增长37.4%。

    投资结构改善

    数据显示,4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16055亿元,增长39.3%,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1027亿元,增长24.5%。非国有投资连续第三个月低于国有投资,但非国有投资增速自3月以来已经连续两个月反弹。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4月份中央项目投资3466亿元,同比增长29.3%,地方项目投资33617亿元,增长30.6%。银河证券宏观经济研究总监张新法认为,地方投资增速在4月份超过了中央投资,主要是由于中央投资虽然启动早,但是项目有限,地方投资加快意味着未来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可期。

    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83亿元、15992亿元和20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1%、27.8%和31.6%。分析人士指出,4月份地方和非国有单位投资增速提高,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第二产业,体现出我国投资增长结构有所改善,当前应将这种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然而,投资结构改善也有不利因素。4月份我国PPI同比降幅扩大至6.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如无意外也将继续回落。通缩压力有可能压低投资回报率,并阻碍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指出,非国有单位投资未来仍存在两大不确定性。首先,过去几个月信贷的快速增长或许难以持续,可能将降低非国有部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其次,非国有部门投资意愿的改善,关键在于投资增加之后形成的产能能否被消化,即需求面的改善,但目前这方面还未看到明确趋势。

    二季度仍将强劲增长

    哈继铭认为,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新增投资规模可能已超过1万亿元。4月份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增长29.8%和90.7%,显示未来数月基建项目将持续发力,带动整体投资保持强劲。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速的拉动在4.6至4.7个百分点。

    对于信贷增速可能放缓是否拖累投资,张新法判断短期内影响不大。一季度新增信贷数量巨大,将对未来投资项目资金形成有效支撑。除了信贷资金来源外,当前利用外资增速放缓,但自筹资金增速则较为稳定。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预计,二季度投资增速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首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持续提高,对投资产生明显先导作用。其次,房地产市场回暖将刺激房地产投资止跌回升,目前土地市场成交有一定恢复,新房开工以及在建商品房可能加快进度,从而未来房地产投资有可能超预期。再次,交通、通讯以及公共设施投资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最后,第三产业部分投资领域的放开,有利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拉动投资增长。

    高华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4月份投资增速上升主要得益于各种投资限制的消减,以及“保增长”措施效果的显现。预计未来几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上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将带动二季度GDP环比增速进一步反弹。 
         进口可能先于出口企稳

    贸易顺差仍会同比负增长

    4月份我国出口连续六个月负增长,但环比增幅上升。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外需没有进一步恶化,但出口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进口可能先于出口企稳,未来数月贸易顺差同比负增长可能会持续。

    出口微弱反弹

    按工作日平均计算,4月份与3月份环比进出口值增长10.4%。其中,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15.1%。不过,从同比数据看,4月份出口下降22.6%,较上月的17.1%扩大了5.5个百分点,此前有关出口企稳的乐观预期受到打击。

    有分析师指出,4月中国出口环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外需持续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也可能是季节性因素在起作用。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认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形势都出现了好转的迹象。第一季度美国的消费已经出现了同比正增长,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受此影响,3月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明显增加。

    海关统计显示,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较3月份环比表现出增长势头。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73.7亿美元,环比增长3.9%;纺织纱线及织物出口51.2亿美元,环比增长13.4%;家具出口21.8亿美元,环比增长2.7%;鞋类产品出口20.6亿美元,环比增长3.8%;塑料制品出口12.1亿美元,环比增长11.9%;箱包出口11.5亿美元,环比增长22.4%。此外,4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544.7亿美元,环比增长6.1%。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经济师刘能华指出,在本轮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口的降幅低于东南亚其他国家,表明在全球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增加,这对中国产品出口的恢复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加工贸易进口企稳

    3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口量降幅收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指出,一般来说,加工贸易进口较出口有两个月领先效应,加工贸易进口同比降幅逐渐收窄,表明加工贸易出口有望继续恢复。

    4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681.7亿美元,下降24.8%。其中,出口437.1亿美元,下降23.2%;进口244.7亿美元,下降27.4%。环比来看,4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3%、5%和14.9%。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43.7亿美元,下降21.3%。从环比来看,4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2.3%、8.3%和16.4%。

    海关总署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经济下滑导致国外消费者更偏好价格低廉的商品,对品牌和档次的要求降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中低档产品在国际市场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工贸易企业仍然能够接到为数不少的短单和急单。不过,受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人民币汇率预期不够稳定等因素影响,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仍存在困难。

    顺差同比负增长将持续

    从4月份数据看,尽管进出口环比增速为正,但出口环比增速大幅下降,进口增速略有回升。按工作日平均计算,4月份与3月份环比进出口值增长10.4%,其中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15.1%。而上月进出口值、出口、进口的环比增速分别是23.8%、32.8%和14%。

    高盛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进口降幅收窄体现了国内需求增加,进口价格上涨,预计未来几个月仍将维持这种趋势。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指出,目前看来,进口可能先于出口企稳。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稳中略升,加上中国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对能源等上游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进口商品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等产品进口量均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5700万吨,同比增长33.2%,环比增长14.7%;原油进口1617万吨,同比增长13.6%,环比增长3.7%。

    由于进口相对出口企稳,4月份贸易顺差为131.35亿美元,较上月减少54.2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顺差下降21.2%。

    从去年基数看,去年4月份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67亿美元,此后逐月上升,到11月份达到峰值401亿美元。沈明高指出,即使今年贸易顺差能保持当前水平,未来数月顺差同比负增长的幅度仍将扩大。从历史经验看,除非美国贸易逆差维持较高水平,否则中国贸易顺差收缩难以逆转。

    记者观察 出口恢复尚待时日 

    出口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但同比降幅拉大。加之甲型H1N1流感的负面影响,人们此前对出口回暖的乐观预期受到冲击。分析人士指出,出口已经度过谷底,但总体上处于低位盘整状态,全面恢复仍需时间。

    经过一个多季度调整,国际市场的去库存化已经接近尾声。美国近期公布的消费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消费者支出同比上升2.2%,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制造业指数等经济指标均出现回升。种种迹象表明,外需有回稳的趋势。

    中国产品具有“土豆效应”,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倾向于舍弃高端产品转向中低端产品,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对中国产品的刚性需求。这可以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率先企稳中得以验证。海关统计显示,纺织服装、家具、鞋类、箱包等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较3月份环比出现增长势头。

    另外,随着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外贸企业在退税、融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4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5%,比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历史分析表明,工业行业出口交货值环比增长率的变化与出口订单指数的变化相关系数达到0.8左右。外需回稳、政策刺激和订单指数环比上升,企业信心有所恢复,这些似乎预示着,出口环比增长态势有望持续。

    尽管当前我国出口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先行指标显示下一步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在手订单减少,境外采购商多将长单改为短单、大单改为小单,第105届广交会出口成交比第104届下降16.9%。2009年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口下降35.7%,全国合同外资金额下降37.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20.6%,显示今后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出口增长乏力、后劲不足。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综合指数也表现不佳。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欧洲航线4月以来涨价成果逐渐被侵蚀,北美航线运价跌势难止,日本航线进入传统淡季,这些都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前景难测。

    屋漏偏逢连阴雨。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使得本来就羸弱的贸易雪上加霜。出口容易受外部突发因素影响,2003年第二季度SARS集中暴发,我国出口和进口在短期内都受到明显影响,进出口同比增速由3月份的39.7%下降至4月份的33.8%。

    中国出口企稳回升的关键是外部市场需求恢复。目前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经济都尚未企稳,仍面临长期低迷或再次下滑的危险。综合各种因素看,即便外需没有进一步恶化,但距离恢复仍需一段时间,出口同比负增长的趋势可能持续到2009年第三季度。

    出口对投资和消费的溢出效应非常大。据商务部对1978-2006年间的出口数据回归分析,出口每增长1%,将带动消费增长0.68%,国内资本形成增长0.74%。同样,出口每下降1%,也会使消费下降0.68%,国内资本形成下降0.74%,这一作用有2年左右的周期。因此,外需下滑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应当对出口持续下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准备。商务部此前表示,将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稳定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进口。可以预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进贸易担保融资便利化等政策措施有望出台。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