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多个城市上调水价成为舆论热点。外资水务企业被认为是涨价的操纵者,并被指垄断了中国水务市场。外界视之为官方对最近民间关于水价论战的一种回应。(8月23日《济南日报》)
水价论战一直持续不休。湖北南漳、内蒙古赤峰等地居民的饮水调查,人们才清楚,一直以为自来水为国有经营,没想到不仅有民营自来水公司,还有外资参与中国水务。
外资水务抢占中国市场算是部分事实。外资投资水务,当然不是为了慈善,而是赚钱。但是水涨价是不是外资水务企业操纵的?
据媒体公开报道,外资供水总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务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外资企业以不到10%的市场份额,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确实不易。
外资有足够大的能量操纵水价上涨吗?无论是洛阳的水价听证会还是兰州的水价听证会,都出现了“被代表”现象,民间反对水价上涨声音汹涌,两处听证的结果都是绝大部分赞成涨价——如果没有政府权力介入,认为外资如此长袖善舞,实在太高估了外资的能量。
事实上,外资进入的水务市场并非都涨价,外资没介入的市场反倒有涨价。以天津为例,其水价在全国是最高的。10多年时间,居民用水价格先后上调了8次。外资进入的时间却是2008年,份额也不大——涨价的是谁?而且,北京、西安、沈阳、南京等城市的水务公司都没有外资背景,这些城市水价却都在涨。
其实,外资的进入,一定程度而言,并非坏事。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洋水务进军中国市场与水价并无直接关联,虽然外资入股,但其控股权仍主要在国有企业的手中,国外水务进入,倒是有利于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了外资,享受了外资的技术,却转过身来骂外资,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当初,面对外资的高溢价,一些政府部门心花怒放,一是甩掉了包袱,二是增加了财政收益,三是引进外资,打造了政绩工程。但是,须知,有些“包袱”是不能甩的,公共产品是不能过度市场化的,当初的急功近利造成了今日的一地鸡毛。在众矢之的中把枪口对向外资,无疑是转移民怨和推卸责任。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