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梁相钦谈供水行业改革方向

2009-09-25 09:37:29  
近日,清华大学水业政策中心顾问、深圳市大通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相钦针对供水行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系统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当前供水改革纷纷扰扰,各种利益错综复杂,梁相钦董事长从中立的角度,本着对行业长远发展有利的目的,提出了一些较为中肯的意见,也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本文内容由中国水网记者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一、供水企业经营状况不好 大都面临调价压力

今年以来,有很多城市提出涨水价,也引起很多争议,这是有原因的。

目前供水企业的经营状况大都不太好,有调价的压力,调价对它们来说是必然。另外,技术改造,管网升级都需要资金。从新的水质标准来看,很多企业都达不到标准,需要改造。所以,很多企业确实是需要调价。有的官员说水资源费可以涨,污水费也可以调,就是补偿运营成本不能调,这有点不合道理,就憋住供水企业,令企业为难。

为什么水价调整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因为,供水企业确实也有些问题,受到公众质疑。比如成本是否真实?人员工资是否高?整体来讲,目前供水企业本身大都是运行效率低,管理比较差,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公众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供水企业亏本运营是不正常的,亏损以后,会积累更多的矛盾,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供水安全问题。所以,调价的需求是肯定有的。这是从供水企业角度讲。从用户角度讲,则表现出不信任:对供水企业的管理服务不满意,公众对公布的成本、运营状况也很怀疑。

另外,这些年外资水务公司的高溢价产权转让项目,让公众疑虑很多。我承认现在这些项目没有形成明显的提价因素,但是对公众心理有影响,让他们产生了恐惧疑虑心理。

你现在说它主宰水价了吗?有的地方我相信它是在起作用,比如某市,几年前提过价,现在又提水价,我认为外资肯定在起作用,虽然它没有完全控制,但是它肯定起作用,因为在涨价问题上,外资内资没有矛盾,他们会合作争取调价。有的地方它可能起不了作用。

本来公用事业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个纽带,政府对公众的服务很多是通过公用事业来做的。政府收了老百姓的税,要把公用事业等相关的事情做好,公用事业是政府对公众的服务,现在的局面造成公众对公用事业的不信任,也是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体现自己的客观性,让老百姓信任,可它却做不到。因为政府缺少让公众信任的手段,来评价供水企业经营状况。

水价调整要考虑到地区差异,根据群众的收入水平来定,价格不宜过高。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涨价不会对公众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有的地方收入较低,一涨水价,用水量就降低,因为老百姓很计较这几个开支。所以,水价应该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经常有很多人,包括官员也在讲,水费要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3%等等。我认为我们最好不要这样讲,因为缺少客观标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标准、开支结构都不一样,发达国家比如欧美,家庭支出结构与我们很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很多人没有住房,要节省每一个银子去买房子。所以要认为我国水价开支也应该到一个百分数,那个标准不是很科学。

我承认中国水价低,可以调。城市差异很大,比较如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4元、5元的水价不是问题,可有的地方2元都是问题,因为收入差距很大。所以不要用那个所谓的水费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来评价,要实事求是。在能够满足企业最基本经营状况需要的情况下,把水价控制的愈低,愈符合公众利益,这才是客观的,理想的。无论如何,自来水不应该成为暴利产品。

二、供水企业自身素质要提高

人们希望在能够满足企业最基本经营状况需要的情况下,把水价控制好。

要想实现这一点,核心的一点就是企业本身的素质。这是我们谈到所有的问题的核心问题。如果企业本身素质高,运营管理好,效率高,那么它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比较低的水平。

这个成本控制能力,可以根据供水企业的一些指标来分析,比如人均供水量,产销差率、设备效率等,就是把单位劳动成本产生的效益进行比较。如果企业素质到了一定阶段,成本能控制较低,供水价格能保证基本运营,或有比较合理的利润,那么申请调整水价,我相信老百姓也是能接受的。

但是中国的供水企业,很多原来的老国企,运营状况没有很大改善,基本上处于低效状况,尽管它也讲很多改革,但企业运营机制并无大改善。这是垄断经营的通病。

然而供水价格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公众现在都认为政府和供水企业勾结来提价,产生抗拒心理。关键是,供水企业要通过一些措施,使运行水平确实提高,效率比较高,成本控制比较好,有良好的服务让公众满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对供水企业成本有一个社会比较,要有一个得到公众信任的评价,也就是绩效考核问题。如果有一个公正、公开、透明、得到信任的评价体系,那样政府说话才有人信任。水价调整在一个合法程序中,理性地进行也就不是个问题。

三、供水企业改革方向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关于供水行业改革,我们依然没找到很好的方式,企业改革的路子需要反思。

国家各有关部门,如国务院、发改委、建设部要实行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是可以的。从世界角度看,公用事业领域什么模式都有,这个不绝对。纯粹事业单位管理、国有独资管理、私人管理、合营管理都有。

从我国情况看,市场化在污水和供水两个领域进行。污水方面,现在的运行方式大体可行,是全开放的状态。但供水和污水处理是不一样的,不能齐步走。供水方面,我认为开放资本市场的做法应该纠正。

供水企业原来所谓开放产权的做法,现在看来不是好办法。一般工业企业,产权开放、产权改变能够带动企业经营机制改变,然后获得高效率,但是供水企业不行。

供水企业改革重点是运营机制的改变和提高效率的问题。它本身所谓天然垄断性的存在,资产在政府手里时,是政府通过某个企业垄断,现在给了某个私人老板,这还是垄断。因为在一个城市里面,竞争性已不存在。从产权市场竞争完以后,运营过程就没有竞争了,现在这种改革不能让竞争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所以对以后的运营机制、运行效率不起作用,这个市场化对运营阶段不起作用,只在资本引入阶段、在产权市场起作用。而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竞争不起作用,就不能实际上改变运营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

产权竞争热热闹闹,竞争完了,企业又是某个特定垄断主体的了,接下来又没有竞争了。我认为,供水企业改革重点应该是让竞争在改变运营机制这方面起作用,以前的做法看来不行。一卖了之,解决不了中国的供水问题。不能把供水产权卖了,应该把这些产权都放在政府手里,把运营和资本分离开,全面开放运营市场。运营过程一直存在竞争,这样才能在生产运营管理中体现竞争的优越性,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才能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公众产品。走到这一步,所谓市场化才有效果。

如果竞争在运营机制上能产生作用,对运营商开放市场,也方便政府进行监管和评价。

比如供水企业通过竞标来经营一个城市的自来水5年或10年。运营商可以从成本等各个方面来竞争,可以通过手段来控制自己的成本。若干年后,重新竞争,如果你的利润太高了,成本太高了,重新竞争一下,就会降下来。这样,供水企业成本的水分被挤掉了,打破地域垄断。

另外各家运营成本不一样,不同素质的运营企业也可以通过竞争来体现。

某地城市自来水不一定本城市企业运营,天津的供水不一定要天津的自来水公司来运营,保定的也不一定就是保定什么公司来运营。我的看法是大家都放开,都可以做。

具体来说,就是把现在的供水企业变成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只有运营资产,没有水厂,也没有管网,把这些资产都交付给政府。供水企业只是一个运营企业,运营商浮动起来,然后通过市场机制确定你在哪个地方运营,期限是多少年。这样的话,将来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供水企业的改革。

首先要把资产交回政府,政府通过一个控股公司或者其他方式把资产拿去。企业不要这个资产,资产规模变的很小,政府也不用收折旧等,直接把成本就降低了,直接受益的是公众。然后真正实行企业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可能有的地方政府说,我没有钱啊。但是,时代不同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说没钱是真没钱,现在,我觉得除了个别地区,很多地方资金是充足的,也就是说政府把钱用到水上的能力是有的。现在政府是可以做水方面的公益投资的,这跟建设广场和立交桥一样,都是服务于民生的。只是你对供水怎样认识?责任如果不能推脱,它也会去做。

政府掌管资产,并保证资金投入进行更新等,然后运营商来运营维护,就行了。就像澳门的做法,澳门的供水资产给企业运营,政府并不要求资产回报,这样水价才能低。运营企业运营情况也比较好。

应该强调的是,高溢价卖供水资产,肯定有后患,这种短期行为不能搞。借口引进什么先进管理之类纯粹骗人的,十多年的情况还没看清吗?

四、供水企业需要集中,要做大做好

供水企业目前都要进行一些改革,全行业应该通过改组、兼并等方式,使小企业融入大企业。所有企业应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

这是可以操作的。各省先做整合规划,然后由政府主导实施,比如一个市,可以设一个公司,像深圳把原来的小公司兼并掉了,这样呢,大公司的管理、技术可以覆盖整体。一个省可以搞若干个公司,小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吃掉,通过这个过程,企业的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现在全国660多个城市,自来水公司不止600多个,如果集中起来,全国仅有供水企业几十个,就比较理想。

现在有的城市水质不好的问题,不光是设施比较差,当地供水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确实差。有的供水事故,如果稍微有管理能力就不应该出。所以,很有必要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一个省里只有3-5家公司,而全国市场敞开。这个路子走起来,能够根本上解决供水改革的问题。比如,法国就是几家公司,把自来水都控制了,基本是以运营为主,资产归政府,运营状况都比较好,水质让公众满意,赚钱也比较多。

做起来可以有个过程,比如一个省里先做个试点,把省里所有地级市以上城市,第一步政府把资产收回来,和现在的运营企业签订3年合同,3年里你报出你的运营价格,政府可以给你确定水价,3年后,要招标,你到时有能力就竞标。你要想获胜,要利用这个过程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对人员进行培训,做好准备,应对开放和竞争的局面。这个路子是可以走开的,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打破垄断,因为现在的一些供水企业总是同一批人在管,不管好坏都能活着,缺少竞争和上进的机制。

当然有人会说这工作很难做,其实我们国家体制是完全可以做成这事的。卖供水资产许多企业不愿做能阻止吗?关键是政府肯去做。从更高层面上来说,要推动改革,需要立法,比如《公用事业法》,把供水设施直接受益的是公众等方面的投资责任,捆绑在政府身上。投资的责任,你必须来解决,不能说缺钱了就卖供水资产——这是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一卖了之不行,必须把政府责任套起来,强调政府要投资和监管,然后把市场放开。

我认为,这个路子在世界上都是有代表性的路子,可以搞一些试点。2002年到现在7年多的市场化改革,走得并不好,如果以这样办法尝试3-5年,也许会豁然开朗。

五、供水企业不宜走入资本市场融资

最后一个看法,供水企业不应该走入资本市场。上市,对供水企业不合适。

上世纪90年代我也想过上市,但总觉得有问题。上市,要满足股价的一个支持,必须有很好的效益,供水企业好的效益靠啥?没别的本事,那就是靠供水价格,这个价格最终要压在城市里你的用户身上。用户付高价水费,满足你的股民买股票的收益,不合适。我觉得供水企业不要上市,上市之后会产生矛盾——水价和股价之间的矛盾。

过去搞上市,没关系,缺钱嘛,要融资发展嘛。现在经济发展了,要有新的思路,搞供水的人还是老实朴素一点好,这样对你的用户有好处。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