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生活垃圾处理讨论 32位专家31位主张垃圾焚烧

2010-02-25 10:54:26  

    广州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专家组建议确保焚烧污染物排放达标,并让公众参与监管

  会期两天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专家咨询会已于前昨两天开完,32位专家应广州市政府邀请参加了会议。记者昨日从市政府的专家咨询会情况通报会上获悉,此次专家咨询会上32位来自国内权威的专家学者中,有31位认为广州垃圾处理适宜采用焚烧技术。只有反烧派的赵章元一人认为,现有垃圾焚烧技术有风险,不宜盲目选择焚烧处理。

  专家组在咨询会上基本达成一致意见认为,针对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状况,加快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是紧迫的,现代化的垃圾焚烧技术是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优先选择,宜采用“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根据国内外实践,采用成熟的和先进的生活垃圾焚烧工艺与设备以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同时加强运营管理和环保监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现代化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污染物是可控的,环境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另外,在生活垃圾处理环保监管方面,专家一致认为职能部门应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设施正常安全运行;环保部门要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聂永丰表示,监管环节还应加入公众参与的部分,让公众参与到焚烧厂的运行管理中,在工厂里设立监管委员会,让公众、业主、环保部门等介入监管环节。

  “主烧派”人物徐海云:广州肯定要再增建焚烧厂

  “兴丰填埋场封场后,广州的垃圾终端处理能力绝对不够,肯定要再建填埋场和焚烧厂。”记者昨天专访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教授,他认为焚烧、能源利用、填埋应成为垃圾处理的方向。

  “如果不再建填埋场和焚烧厂等终处理设施,广州很可能会上演意大利那不勒斯垃圾满街的情况。不过,我相信广州人民会作出理智的决定。”昨天,徐海云表示,焚烧厂和填埋场的建设应该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因素,预留富余的处理能力。例如,澳门每天的垃圾量在2007年时是790吨,焚化中心扩建增加了三台焚化炉,每天焚烧处理垃圾能力提升至1728吨。目前广州每天进入终处理的垃圾约有12000吨,未来要建多少个焚烧厂和填埋场仍有待下一步论证。

  “反烧派”人物赵章元:不能保证焚烧污染物无害

  “分类回收不仅仅是拾荒者做的事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退休研究员赵章元教授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会上有专家称“拾荒者已经对垃圾进行过分类回收”,他对此观点不赞同。他认为,垃圾回收应该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需要政府的组织与投入才能完成。

  赵章元认为,以往的直接点火焚烧垃圾,没有办法排除二恶英等污染物的产生,“肯定会产生,只是一个量上多少的问题。就算用水泥固定,也无法保证能保持多少年,总是会风化的。”另外,即使二恶英等污染物的排放能够达到欧盟标准,也不能保证对人体没有伤害,二恶英对人体的风险性不可避免。

  对于有专家认为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对二恶英等污染物的产生完全可控,赵章元表示不同意。“理论上是可以控制的,把温度控制好,做好阻截,就可以控制住,但是是否可控制必须要看实践。”

  其他声音

  番禺网民阿加西:

  垃圾处理的方法哪些是可行?哪些不可行?当中会有哪些困难……这些我们都希望能与专家有面对面的沟通。尤其是垃圾焚烧的危害,我们期待能得到专家面对面的解疑释惑。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郭巍青:

  垃圾分类进展不理想,不是市民素质不高,而是政府在财政投资、组织规划和公众教育等方面做得不够。尽管市政府这次积极地组织专家咨询会,但仍有不少居民说获取信息难,相互交流的机会极少,社会各界自发讨论所提出的意见也不见得得到了认真回应。这样“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过于明显。(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辛捷恺 廖谊颖)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