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沪“绿岛”启动 “百吨垃圾赚1275美元

2010-03-09 14:02:59  

    3月3日,上海金山区正式开启垃圾变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据了解,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垃圾变能源的项目。相关企业据此认为今后中国的垃圾处理将不再是大问题,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当前技术“不靠谱”。

  “变废为宝”试验

  上海启动的垃圾变能源项目处在金山工业区。这座全新的工厂“吃”掉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产出的是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形态的再生能源。

  这一技术是上海弘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弘和)独自研发出的。该公司董事、财务总监赵广齐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他们所采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技术,综合技术已取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据了解,这个垃圾处理厂采用的是生活垃圾低温无氧裂解转化综合技术。主装置反应釜高24米,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生活垃圾事先无需分类,可通过传输带直接送入反应釜中,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持续的化学反应。数小时后,即在不同出口产出有机碳混合物、燃料油、可燃气体;可燃气体直接引回反应釜作为处理垃圾的能源,而燃料油和碳粒可供应市场。

  上海弘和董事长陈鸽飞介绍,金山的示范基地垃圾日处理量为200吨,每天能够产出30吨左右的碳、5吨-6吨燃料油。“我们已与上海金山区达成协议,在现有示范工厂旁边的30亩土地上,建设垃圾变油、气和碳的‘绿岛’,投资近1亿元,建成后将由金山区政府回购。”陈鸽飞说。

  “现在只是试验阶段,效果好的话,会大力推广。” 赵广齐介绍,虽然项目在今年10月份才开始运营,但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前来考察了。

  焚烧仍将是主流

  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按2008年年鉴统计,2007年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这一数字每年在以8%~10%的速度增长。

  “现在国内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已经成熟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焚烧无疑仍是主方向。林伯强认为,垃圾变能源的大方向是对的,但目前是否能付诸实施是个问题。“我上过很多次当,上次美国那边还把专利技术(垃圾变能源)拿来了,结果还是不成功。”

  “焚烧垃圾发电比较靠谱。”廊坊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垃圾处理厂助理工程师侯爱松也对记者表示。

  侯爱松长期从事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现在焚烧垃圾发电企业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否则企业都会亏本。” 侯爱松介绍,根据国家2005年相关规定,补贴电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25元。国家针对垃圾发电还采取多项优惠政策予以保护:一是发电量全部收购;二是免除了增值税,并在所得税上享受减免政策;三是国家支付企业垃圾处理补贴。

  靠产出物盈利

  赵广齐告诉记者,上海弘和推出的新技术绝对不会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同时经济收益也要远远大于焚烧收益。

  “现在每处理1吨垃圾,政府补贴100元,税收等方面还未谈判,而在项目启动时,政府提供产业基金进行扶持。” 赵广齐说。

  除去需要支付的税收和享受的政府补贴之外,企业可能会净赚到碳和油。当前煤炭价格为70美元/吨左右,原油约为75美元/吨,如此计算,每处理100吨垃圾,企业净利润在1275美元左右。

  市场格局预变?

  “我们以后主要是卖设备。” 赵广齐告诉记者,100吨垃圾处理能力的一套设备目前价格在1亿元左右。

  赵广齐表示,最先“受害”的将会是那些拥有垃圾焚烧业务的上市公司的利益,随后,环保设备厂商的利益也将会受到冲击。

  据了解,目前从事垃圾焚烧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泰达股份(000652)、深圳能源(000027)、城投控股(600649)和清华同方(600100)。

  城投控股全资子公司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1月23日,公司称,将投资福建漳州垃圾焚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9672万元(一期约30972万元,二期约8700万元)。

  1月8日,深圳能源宣布,与新加坡吉宝签署总金额5300万美元的合同,吉宝将提供达到欧盟排放标准的垃圾焚烧设备,扩建宝安垃圾焚烧发电厂,2011年,该厂将从现有的1200吨日处理量升级为4200吨,将借此晋级为业内“一哥”。

  泰达股份去年6月26日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拟投资6.57亿元建设大连城市中心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连垃圾焚烧项目按日处理垃圾量1500吨设计,年处理54.75万吨,垃圾全量燃烧,产生余热发电,预计建设期24个月,建设总投资为6.58亿元。

  上市公司涉足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2001年10月,清华同方与许昌市火力发电厂就合建垃圾发电工程正式签约。该工程对许昌市火力发电厂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改造。

  泰达股份工作人员表示,都没有听说过上海弘和的技术。林伯强认为,短期内,上海弘和对上市公司业务没有任何影响。侯爱松表示,垃圾处理业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即使上海弘和的技术过关,其对上市公司垃圾焚烧业务也影响不大。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