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我市各地按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农办、市环保局等部门专门成立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市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扶持农村建立专职保洁员制度,专项补助经费实行以奖代补。通过采取各项措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但垃圾露天堆积、直接焚烧或扔进河道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处理难,难在哪里?日前,记者深入农村作了采访。
垃圾收集覆盖面小
“以前这几条主街道到处都是垃圾,现在好多了,有专门的清洁工清运……”在连城县北团镇的周女士等居民如是说。前些年,镇上的几条主街道边上都有相对集中的垃圾堆放点,但经常长时间无人清理,镇上的几条河道也都成了附近群众的“垃圾处理场”,但自从镇里聘请了保洁员专门进行垃圾收集、清运后,环境明显好转。可是,在该镇管辖的另几个较偏远的村落,垃圾还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河道沟渠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严重。
像北团镇这样,垃圾收集作业区域大多局限于集镇的情况,记者在武平、新罗区等县(区)的乡镇也屡见不鲜。问及原因,新罗区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站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按照《龙岩市关于建立行政村专职保洁员实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实施方案》,目前该区的全部乡镇已按人口标准配备了保洁员,但是保洁工作多限于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开展,行政村中还有许多人口少、偏远、分布散的自然村,保洁员无法顾及。
保洁员工资低
工作量大!工资低!这是在和保洁员交谈时听得最多的抱怨。一位已经连续干了15年清洁工作的罗老伯说,15年来,他的月工资从200元涨到现在560元,但物价涨了这么多,他们的工资无以应付日常开支,清运垃圾工作强度大,每逢墟天或是逢年过节,垃圾倍增,干到深夜两三点钟是常有的事,垃圾都是靠板车一车一车拉到垃圾场,又臭又脏。板车、铁锹是镇里给的,另给15元买扫把的钱,但一个月下来,扫把都扫坏了好几把,15元远远不够。
据了解,我市实行“以奖代补”建立专职保洁员制度,采取市级奖励三分之一、县(市、区)补助三分之一、乡(镇)和村筹集三分之一的比例筹集资金,乡(镇)和村出资部分可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收取农村卫生保洁费形式筹集。根据补助标准计算,一位保洁员的月工资在800元左右(考核合格)。许多保洁员反映,从实际工作强度来看,这样的工资标准实在是太低,在武平的一些农村最低的每人每月才60元,所以农村专门的保洁队伍很难建立。
收取保洁费很多群众都不情愿,到底是按户收还是按人口收,群众看法不一。另外,很多行政村村集体收入甚微,要支付保洁员的工资(自筹部分)很难,在部分农村还存在下拨到村里的“以奖代补”款被挪作办公经费的现象。武平县负责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县、乡(镇)、村垃圾处理资金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全县还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分担机制,多数乡镇的财力不足,投入较少,导致垃圾处理设施、机构不健全,正常运转困难。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市政协委员雷祖云、朱安、林清柏等提出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设立村级环境卫生员、垃圾收集员,负责监督村级环境卫生、收集垃圾转运至定点存放处,建立乡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的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县、乡两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并适当向人口少的边远乡村倾斜;开展部门挂联,县直各部门积极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或通过多元融资平台,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据了解,目前垃圾处理由哪个县直部门管理还不够明确,乡镇中既无明确规定谁来负责此项工作,也无明确的管理机构。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管理部门,成立乡(镇)环卫管理站。同时,加快管理制度建设,层层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并制定垃圾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政策和工程验收标准,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严格考核验收。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