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规划 >>内容详细

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

2009-07-31 10:18:40  

  为配合国家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和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中华环保联合会从2004年12月~2005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开征集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的活动。此次活动在我国尚属首次,此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此次征集意见和建议活动的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四百多万中国公众参加活动,其人数之多为历史之最 全国有400多万公众以不同形式表达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其中:参加“全国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短信调查为4104120人,参加全国公众问卷调查为14061人,参加全国专家问卷调查为2336人,合计4120517人。

  二是参加活动的公众范围广泛、反映强烈、公众参与踊跃 此次征集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反映强烈,公众参与踊跃。参与此次征集意见与建议活动的公众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众和海外中国留学生;参加活动的公众和专家涉及各行各业和各个学科领域;调查问卷除个人完成以外,还有30多家企业、学校、社团组织、地方党政机关进行了有组织的集体答卷,他们采取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们还提交了约6万字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充分表达了社会公众对国家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的高度关注。

  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公众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此次活动采用了报纸、网站刊登问卷,专家直投问卷,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征集公众意见。中华环保联合会委托《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三家报纸和新浪网、中华环保联合会网上发布公众调查问卷;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党政机关、NGO组织等专家学者、管理干部及环保工作者直接发出征集意见和建议函;与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举办手机短信调查活动;设立征集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建议的专线电话。

  四是保证公众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准确性 为给国家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公众意见和建议,中华环保联合会委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研究生对收集到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公众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并请专家们参与起草本建议书。

  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的主要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应充分考虑广大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1、社会公众充分肯定近几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进展

  参加此次活动的公众,包括专家、学者、大学生、管理干部、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环保NGO组织和普通市民等对于我国环境保护近几年取得的进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公众调查显示,71%公众认为,现在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情况要比5年前好。其中26.3%的公众认为有明显好转,44.7%的公众认为有一些好转。

  2、公众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非常关注

  在社会调查中有高达94.9%的公众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已很紧迫,到了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有22.5%的公众认为,他们所在城市的环境状况与5年前相比有恶化,其中5.3%的公众认为有明显恶化。

  3、全国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

  对全国公众进行手机短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全国公众最关心的、排在首位的环境问题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水源污染。在参加调查的410多万人中,有21%的公众(即873452人)最关心水源污染问题。全国公众关心的其它环境问题依次为:空气污染(18%)、生活垃圾污染(12%)、工业废物处置(8.8%)、植被破坏和沙漠化(7.6%)、水资源短缺(7.4%)、噪声污染(7.3%)和汽车尾气污染(6.5%)。

  4、居住在城市的公众十分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对自己居住和办公地方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是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占被调查公众的70.1%。

  80.5%和79%的社会公众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优先解决的环境问题仍是空气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

二、社会公众和专家均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制定并实施新的环保税费经济政策

  1、公众与专家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增加环保投入

  有高达96.5%公众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当提高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应该超过“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占GDP1.3%的比重,其中24.7%的公众认为应大幅度提高。

  参加问卷调查的专家中,有高达95%的专家认为,在“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应该在1.5%以上,其中69%专家认为应该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再提高0.4~0.7个百分点。

  2、环保投入应以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主,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

  有78%的专家认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应该采取企业化运营的方式,特别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的建设,其最大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够。
 
  在问卷调查中,70.5%的公众也认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不够,68.4%的公众认为地方政府不够重视,60%公众认为缺乏资金。

  3、通过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推进生态保护

  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公众支持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推进生态保护。公众认为对排污企业实施重税、重罚等政策将有效控制污染。建议可采用总量排污费、环境税、环保基金、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多种方式。
 
  在问卷调查中,98.9%的公众认为国家应征环境税,其中有37.8%公众认为所有人均应交纳;有36.8%公众认为由资源使用者交纳;有24.4%公众认为由资源破坏者交纳。90.7%的公众同意对电子垃圾等污染产品实施收费政策或押金制度。
 
  在专家问卷调查中,92%的专家认为,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市民应负担生活污染排放(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汽车尾气污染等)的治理费用,其中50%专家同意市民承担治理费用的25%。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公众非常支持通过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和推进生态保护,在制定我国“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三、我国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在制定\"十一五\"环保规划时仍应将控制污染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1、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制定目标应切实可行

  在问卷调查中,专家与公众对水环境污染问题深感忧虑。有62%的专家认为在“十一五”环保规划完成之后,重点流域、湖泊的水质应该按功能区达标,特别是长江、黄河和淮河,建议将黄河的水污染问题列为“十一五”重点;制定环境目标要切实可行,应吸取过去教训,不能再提过高、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2、工业点源的水污染不容忽视,应提出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

  工业企业污染仍然是我国目前水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水污染治理老账未还清、又欠新账;工业企业违法排污事件屡屡发生,公众对此反映强烈。公众要求对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企业,要按国家法律、标准进行严格管理,绝不能让这些企业“靠害天、害地、害他人”来创造生产价值。
 
  在专家问卷调查中,对“十一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的优先次序中将工业点源(含乡镇企业)水污染防治排在首位,其它依次为:生活污水、农业面源。
 
  3、高度认同我国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有高达96.8%的公众认为我国水资源短缺,应采取各种措施节水,节约用水是成本最低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4、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除继续治理煤烟型污染(特别是SO2和酸雨)外,应高度重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问题

  城市公众,特别是大城市公众十分关注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问题,这被认为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在公众问卷调查中,91.8%的公众认为机动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中的主要来源,排在城市大气污染的首位。
 
  据预测,按目前机动车的发展趋势:2005年,我国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的比率将达到79%;到2010年,我国将有约60%左右的城市空气污染将从煤烟型转为以机动车污染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因此,必须在“十一五”期间采取综合措施(如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清洁或混合燃料、发展公共交通和加强交通建设与管理等)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5、应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垃圾分类问题已提出20余年,但尚未落到实处,缺乏政策及管理上的保障。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前提,公众问卷调查表明,73%的公众认为垃圾分类很有必要,对居民来说并没有很大困难,但城市的管理部门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垃圾分类、转运与处理系统;有些城市把居民已经分类并放到小区垃圾站的垃圾重新混合后运输,这种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在专家问卷调查中,专家们也把生活垃圾无害化放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

  公众十分关注塑料袋的“白色污染”问题,它已对城市景观、土壤生态、动物、生活垃圾处理等带来严重影响与破坏。77.1%的公众认为商店、超市和菜市场不应该提供塑料袋。

  目前“白色污染”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解决途径,如:

  ——使用替代产品。如利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或用纸袋等代替塑料袋。

  ——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课以重税,迫使企业提高塑料袋的价格,以减少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其税收可用于研发新技术和塑料袋回收。

  ——对所有塑料袋进行回收,集中处置,使其成为再生资源。

  ——在全社会提倡塑料袋循环使用。要求公众完全不使用塑料袋是不可能的,应大力宣传,提倡塑料袋的多次使用。

  建议在制定“十一五”环保规划时针对“白色污染”问题提出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和措施。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

在制定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做好该项工作,将彻底改变“末端治理”的局面。

  1、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参加问卷调查的公众与专家十分关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他们认为,在制定“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应把上述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并比“十五”环保规划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同时要按照上述指导原则提出政策措施。

  2、只有各部门的协调与和谐,才有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制定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也要统筹协调,针对各部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应按照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体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环境保护涉及到各行业和各部门,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钢铁、有色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专家们认为这些重点行业在制定本行业“十一五”规划时,应把环境保护目标、政策及措施等列为重点内容,由国家环保总局汇总、协调,并纳入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

  3、在制定“十一五”环保规划时要根据我国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环境目标

  专家们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南北与东西的自然条件及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区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上述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环境目标(如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率、城市空气质量等)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五、\"十一五\"期间应继续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
  1、专家们提出了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的生态保护目标
  专家们认为,生态破坏的结果比环境污染更严重,生态保护难度比污染控制更加艰巨。因此,专家们提出了要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状况,确定不同的环境目标: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环境恶化趋势应有所延缓;生态轻度破坏的地区,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或有所恢复。
  2、水电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为多数公众所了解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有65.7%的公众认为建设水电站会影响河流生态;53.1%的公众认为会影响局部气候;50.4%的公众认为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3、应大力宣传自然保护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公众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所起的作用不够了解,有36.6%公众对所在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效果不清楚,18.1%的公众认为效果显著,22.7%的公众认为效果很差,22.5%的公众认为仅能维持,不能提高质量。
六、\"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10多万、低收入人口4977万,城乡收入及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农村的环境问题已凸显出来。公众与专家对农村环境十分担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

  1、在专家问卷调查中,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列为“十一五”期间污染防治任务的第4位,仅次于工业点源、生活污水和乡镇企业污染。

  2、在公众问卷调查中,农村公众认为当地环境“明显好转”和“有些好转”的比率都要低于城市公众,而认为“有些恶化”和“明显恶化”的比率都高于城市公众。

  3、公众来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十分担忧。如孙罗海,是安徽省天长市征集水利站的工作人员,他来信说:“我今年42岁,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记得儿时的家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那时的乡村,走路渴了,随手在路边的水塘捧起水就能喝;与小伙伴儿玩耍饿了,水塘边打菱角、莲藕,路边的野果等,伸手便可采来充饥。炎热的夏天,门前的老槐树撑起的绿茵就是睡午觉的好地方,那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着实让人留恋不已。而现在回老家,却再也不见儿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的是:混浊或空荡荡的水塘,随风起舞的各色塑料袋,随手乱扔的各种农药瓶、饮料罐等。小化工厂、小炼油厂的烟囱喷出的阵阵黑烟,让人揪心地痛。”

  因此,在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应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为生态保护目标,国家、地方政府予以政策上、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持。

七、要把完善立法,建立较完整的环保法律体系,强化执法手段作为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公众与专家对此十分不满。在问及面对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时,有71.2%公众认为应制定法律来解决。

  在专家问卷调查中,在问及“影响中国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效果的主要原因”时,56%的专家认为是“执法力度不够”、“环境管理能力不足”和“缺少立法”。

  1、尽快修订我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在1989年12月26日通过施行的,至今已14年多了。14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状况已大不相同,因此应尽快修订这个环境大法,以指导其它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定。

  2、公众建议应该把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应明确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省、市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有高达97.5%的公众赞成把环境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八、加强环保科技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

  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专家问卷调查中,只有2%的专家认为我国环保科技水平与国际“基本同步”,87%的专家认为我国环保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相差5年以上。

  1、在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应强化环保科技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专家建议,应重点开展绿色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补偿机制、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等环境战略与理论研究。加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生物治污、生态修复、废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

  2、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特别要重视中等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在专家问卷调查中,有83%的专家认为我国存在着人才断层和人才短缺双重问题,其中有57%的专家认为我国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将大量建设环保基础设施、监测网络,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和执法队伍的人员需求较大。急需高、中级人才,应将环保人才的需求与解决措施纳入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和“十一五”教育规划。

  3、加速建设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环保产业体系

  环保产业是中国的朝阳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环保大市场,但是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缓慢,不仅不能满足国内环保市场的大量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极低,我国目前环保产业产值仅占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产值的5%。

  专家们建议,要把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价格、税收、技术、市场等经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作用,制定“十一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

九、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

  1、公众对环境保护应有知情权、监督权

  环境保护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在公众问卷调查中,有99%的公众认为公众有权检举或控告破坏环境的单位或个人。

  公众最相信的对象仍是政府,有53.4%的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反映自己周围环境问题;有48.3%的公众向媒体反映,引起舆论监督;有39.8%的公众向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反映;有25.6%的公众通过环保NGO组织反映。但是,仍有20.4%公众认为“说也没用”,因此不去反映意见。

  2、制定环境政策与规划应该听取公众意见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有高达97.2%的公众认为政府在制定环保规划和决策时需要听取公众的意见。

  在专家问卷调查中,有94%的专家认为,为保证国家环保规划的公开性、科学性,有必要对“十一五”环保规划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3、应积极鼓励公众参加环保公益活动,这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最好形式之一

  在公众问卷调查中,有92.9%的公众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就会参加志愿团体的环保活动,其中49.5%的公众还表示愿意捐款。

  (本版报告及照片均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提供)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