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去年总投资超3万亿 水务PPP快速上马恶性竞争频现

2016-04-11 10:02:08  
      近两年,各地水务PPP(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纷纷快速上马。但投资热情过高也使个别项目也存在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可能影响环境整治实效。如何保障企业合理的投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推动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是业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务PPP驶上“快车道”
 
  2015年各地推出项目近2000项、总投资超3万亿元的PPP项目,其中环保PPP项目比例较大。从项目构成来看,水务项目数量明显高于固废、土壤、大气等项目,主要包括供水、再生水、污水处理等。
 
  记者采访多位环保领域企业负责人,他们表示,随着“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土十条”等政策利好,以及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十三五”时期,各界仍然看好环保领域的PPP项目。
 
  水务项目成为一些企业业务转型的开拓领域。去年以来,一些行业外企业纷纷进军环保行业,有的国企也因为业务转型的需要借助资本的优势竞相涌入环保行业,比如中国石化、中国铁建、葛洲坝集团等都开始跨界布局环保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2014年以后,水务PPP市场火爆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财政部统筹推进PPP改革以后,对项目操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设计,制定了明确的开发路线图;不少地方在项目回报机制与政府预算衔接,在机制上保障了投资者合理合法回报。
 
  在近日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6水业战略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说,新环保法强化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PPP主战场基本都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市政和环境领域基本依赖地方政府支出,因此环保企业最关心地方财政情况。
 
  在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砖厂村镇,在建的全地下封闭再生水厂就是一个PPP项目。据项目建设方负责人、中国水环境集团华北业务区总经理李涛说介绍,这次合作实现了政府、国企、民企的共赢。PPP就像是一场婚姻,政府和企业都要将彼此当成一家人看待,一起都为项目使劲。
 
  作为环保领域最早试水PPP的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公司已陆续建立了40余家PPP合资企业。2012年,碧水源与云南城投合作成立云南水务,仅用3年多时间即在香港成功上市。碧水源集团董事长文剑平认为,PPP模式的目标应该是改善政府融资渠道,支持社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不是简单的1+1=2。
 
  过快过热发展令业界担心
 
  行业过热的现象令业内人士有些担心:大量资本的涌入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保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的动力,但是资本放大了行业成长的预期,过快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隐患。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过热的资本会让环保行业存在“虚火”,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当前资本界对于环保领域预期过高,实际上传统环保业务的市场尚不成熟,要找到好的标的存在一定困难。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未来三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但当下PPP项目签约仅30%左右,签约项目实际进行投资的仅约50%,进展远低于预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PPP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风险、不合理低价中标、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多等。“特别是在外来资本的冲击下,最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不少中小型环保企业也有可能步入地下中标的怪圈。”赵笠钧说。PPP模式并未能杜绝市场不公平竞争,相反,一些环保PPP项目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恶性竞争日趋严重,低价中标事件频频发生。
 
  “PPP现在出现了很多门不当、户不对的结合,低价中标就是其中一类。政府招标时若一味降低资金需求和技术门槛,会导致处理的污水不达标,引发黑臭水体,治污目标没达到,反而变成集中式排污。”文剑平说。
 
  此外,违约、欠款、价格问题等也常常造成社会资本的信心不足。
 
  配套改革措施须跟上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创新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是当前创新发展中的一大主题。怎样把政府意愿和市场活力有机结合,如何把政府发展规划与市场的创新和能力相结合,是未来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在“2016水业战略论坛”上说,如今,PPP模式已拓展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方式,成为创新发展“新引擎”,被赋予新内涵。
 
  “PPP核心理念就是打破垄断,反对地域和所有制歧视。我们希望通过市场竞争,在中国能形成真正的公共服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的综合运营商。”焦小平说。
 
  对社会资本而言,PPP是一种有偿、长期、分期收回投资的商业行为。如何保障企业收回长期投资也是企业家关心的问题。对此,焦小平表示,PPP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市场环境以及行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套。在这次PPP改革中,PPP项目支付机制进行了扩围,除了使用者付费外,又增加了政府付费,采取政府和使用者混合付费两种机制,把政府的钱袋子和政府在项目合同中支出责任挂钩,因此财政体制改革必须跟上。
 
  环保领域企业负责人及专家普遍认为,PPP模式需要几大要素保证实施:首先要公开竞争。即民营企业、改制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其二,把风险和收益挂钩,在政府和社会资本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其三,全生命周期合作,即把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进行整体优化;最后,做到按效付费,把项目回报机制与绩效挂钩。
 
  业内人士建议,从立法、政策制定以及操作执行层面的操作指南、合同指南和标准体系等方面建立架构和细则。同时,政府各部门分工协作、优化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用好第三方专业机构力量。
 
  社会资本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必不可少。赵笠钧建议,一方面资本的进入应更加理性,从事环保行业的投资不能仅仅是对赌协议式的财务型投资,投资者需要对行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展开战略型投资才能更有益于行业发展,同时注重投资对市场有清醒判断、布局未来的环保企业。另一方面,未来应该加强技术、自身能力建设,以及行业企业间的融通。
 
  “当前PPP落地率仍不高,民营企业参与度仍不够,但我相信民营资本5年之后会在公共服务领域全面崛起。”焦小平说。(记者 关桂峰)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