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关于垃圾分类的几点建议

2017-03-07 10:28:06  

中国既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也是一个垃圾产量大国。据点绿网统计,我国城市每天人均产生生活垃圾约0.66kg~2.62kg,平均为1.16kg,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近年来,我国垃圾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仅2000年的垃圾产量就达1.4亿吨,预计到2020年垃圾产量约达30亿吨,约有2万平方米耕地被迫用于堆置存放垃圾,土地退化,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还有大量塑料袋,难以降解然后严重腐蚀土地、碱化保水保肥能力,致使土质硬化、废金属等有毒物质直接填埋或遗留土壤中。

如此巨额的垃圾产量,如果其中70%采用填埋处置方式,将会产生60—408亿立方米的垃圾填埋气体。专家警告,这些气体要是不赶快收集利用起来,由甲烷引起的爆炸就会不断,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预料。

同济大学教授,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曾经说过,要消除垃圾围城的隐患,首先要从改变公众观念做起,特别是要进行垃圾分类。大中型城市已经成为巨大的垃圾制造厂,垃圾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民生问题,而要消除垃圾围城的隐患,首先要改变公众的观念。

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政府部门要通过顶层设计让全民参与处置垃圾,让大家都能明白面对垃圾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在改变公众观念的同时,城市也要建立垃圾处理新模式,做到环境匹配、管理统一、政策灵活、空间有保障、方法可协调。现在,由于管理不统一,一些地方的建筑垃圾遇到了处理难题,相关方会相互推诿,无人承担责任。

目前垃圾分类制度不健全,大大的降低了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增加了垃圾挑拣环节的成本,也缩短了垃圾填埋场的寿命。除了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外,改变公众观念还应包括抵制过度包装和过度装修、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和延长生活用品使用寿命等方面。

针对我国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拿出对策来解决问题,以更快地促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发展:

1、深化法规操作性,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垃圾分类首先要有法规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来保障,并且相关的法规制度应避免过于原则性,应结合区域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广州出台了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对分时段收运、处罚等都有较细致规定;北京在18个区县600个校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来深化垃圾分类。因此,各个地方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法律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研究,明确责任主体。

2、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在分类设施规范和设计上,应将居住区和公共场所分别对待。在居住区垃圾分类方面,对废报纸、塑料瓶等便于积攒和堆积的垃圾,回收价值较高,因此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分类收集设施。但对碎玻璃、碎纸张、塑料薄膜等回收难度较大、回收价值较低的废弃物,由于其价值必须通过量化累积才能体现,因此应配备标志明确的专用器具或定期上门回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促进公众对分类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城乡差异

针对中心城区的垃圾分类推广方法不一定适合远郊尤其是农村地区。在今后的垃圾分类开展工作中应考虑郊区城镇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农村地区有空间存放暂时不用的东西,又由于居住较为分散,分类后集中的经济成本较高,因此目前“村集、镇收运、区处理”收运模式是否有利于垃圾分类是开展值得商榷。对于农村垃圾应就地生化减容的基础上,再根据其品种考虑是单独分类收运处置还是进入日常生活垃圾处置。如有机垃圾可以固定堆肥,而具有较高分类回收价值的农用塑料薄膜则可单独分类后再利用。

4、规范废品回收行业,鼓励垃圾产业化

垃圾产业化是促进垃圾分类的最终长效动力,可以从促进废品回收行业和规范从业人员两面着手。促进废品回收汗液就是要拓宽打通目前市场不能自发回收或覆盖不全的品种,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回收点的数目和覆盖率。而回收网点的设置应由政府来牵头,尤其是中心城区土地稀缺,回收网点的建设智能由政府来推进。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