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的讲话中,代表中国对全球气候问题作了高调表态。胡锦涛说,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四点:一是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对于中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这一前所未有的高调表态,国际社会并不是如预期一样都表示满意。我们注意到,《华尔街日报》不无挑剔地表示,美国与中国的两位领导人都没有就具体减排目标作出重要的新承诺。这实际上代表了国际上一种普遍的看法:中国的努力还很不够。
从中国领导人的表态来看,中国已经高度关注全球气候问题带来的挑战。不论中国愿不愿意,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已经把中国深深地卷进来了。
最重要的一点,在温室气体排放上,中国是一个迅猛发展的碳排放生力军。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但国外有研究表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过去中国总拿人均排放量来应对国外的指责,但现在随着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个“借口”也不管用了。有数据称,现在全球每年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就占了40%。中国现在只好拿人均累计排放量来抵挡,这实际上是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旧账一起算了。但按现在的排放增长速度,累计排放量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全球目前围绕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活动,中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角。以联合国主导下的降低碳排放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而论,中国是全球目前开发CDM项目最多的国家,占全部注册的2200个项目的1/3以上,核证减排额2008年占全球84%,通过CDM项目减排1.3亿吨二氧化碳,中国企业出售核证减排额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很明显,中国是碳减排额度的绝对供应大户,这正好证明了中国也是全球碳排放中心。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不会放过中国的,针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已经形成。今年7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访华时说:“中国掌握着决定气候谈判成功的钥匙。”中国被如此高看可不是什么好事,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如不积极,气候谈判失败的责任就归中国了。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归属的阵营中,中国的地位是“77+1”。这个“1”就是中国,它与77个国家和地区相提并论。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再能接受中国躲在“77”的大众里。
过去我们曾多次预警,在《京都议定书》协议于2012年结束之后,中国作为不承担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消失,全世界都会盯着中国。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已经提前发生,中国已经避无可避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作为独立的中国民间智库机构,安邦咨询认为,中国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上面临着极为现实的公共政策问题:一是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只向世界作出减排承诺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大的政治与经济成本,道理很简单:中国肯定要完成迟来的工业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世界接受,与国际潮流相适应?这是最大的问题。韩国人提过一个概念:“绿色增长”,这种强调发展并兼顾责任的思路,值得中国借鉴。二是围绕核心战略要配套合适的策略。这将是涉及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非关税贸易壁垒、市场标准、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布局。三是产业体系与企业如何在这一大势之下进行调整,既避开风险,又能找到商业机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课题!问题摆在那里,只等着中国来破题。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