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太复杂 市民觉得挺麻烦
杭州垃圾分类试行一周再度面临尴尬
昨天下午,家住杭州建南小区的李大伯拎着两袋垃圾来到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前,经过反复地犹豫和确定,他才把手上的袋子分别扔入了标识着“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两只桶内。昨天,杭州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满一周时间,但在各个试点小区内,试行新方案后的尴尬还是屡屡可见。
●市民反映分类不太方便,老是怕扔错
从3月1日起,杭州市开始在建南小区、浙报公寓、新城国际花园、清水公寓、绿园、东芝公寓、金沙曲苑、江滨花园等8个小区试点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在这些试点小区,居民家里的生活垃圾被要求分成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分别投放到小区相应的垃圾箱中。
然而,垃圾分类在试点小区推行一周后,效果却不大明显。昨天上午在绿园社区,记者遇到了正来扔垃圾的王女士,她直言:“分类不太方便,老是怕扔错了。”王女士告诉记者,试点开始后,自己家里一直对照着要求操作,但是在具体划分垃圾类别时,总是会出现麻烦。而另一个不便,则是家中垃圾箱数量的增加。“以前家里都是厨房和客厅各放一个垃圾桶,现在一下子要备4个垃圾桶,而且扔起来还经常不顺手。”王女士说。
除了垃圾分类后带来的麻烦,还有不少人担心,垃圾运输和处理等环节增加成本带来的相应费用是否会分摊到住户的身上?
种种的疑虑也使这一次垃圾分类新方案的推行效果在杭城市民心中产生了不确定。在记者随机访问的8位住户中,就有5人表示垃圾分类新方案的推行有困难。
●记者调查配套设施不齐,作用很有限
这并不是杭州第一次提出垃圾分类的方案,早在2000年,杭州就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两大分类标准,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只是收效甚微。那么这一次,又能走多远呢?
“这一次,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希望能把垃圾分类方案推行到底。”杭州市城管办固废监管中心主任张束空告诉记者,这次的推行工作,各个部门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把重点放在市民习惯的养成以及配套设施的硬件上,“可能开始会有些困难,但从最基础的实处做起,相信会有比之前理想的效果。”
张束空表示,根据计划,分类的垃圾中,厨房垃圾将通过清运用于沼气发电、焚烧发电等循环使用;其他垃圾将经过压缩运转,用于焚烧发电;可回收垃圾鼓励出售,利用市场上现有运行较成熟的废品回收系统循环;有害垃圾将经过分选,进行回收利用、安全填埋等。
据了解,新的垃圾分类方案将在6月底前在杭州市确定的37个试点小区推广,年底前争取在全市40%的小区推广,之后还将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垃圾分类的难点还是在于大家的参与。如果市民都养成了自觉分类的习惯,推行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张束空说。
然而,尽管有关部门的决心非常坚定,但据记者了解到,由于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目前,配套设施还未完全到位。比如垃圾的运输车辆还未完全实现分类,也就是说,虽然在各试点小区垃圾桶内的垃圾已经实现了分类,但在运输过程中,部分垃圾仍是混装的。
●专家观点
引导和监管是关键
对于杭州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案,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也一直在关注。
杨建华认为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自己生活在杭州,所以对垃圾分类体会也是比较深的,这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巨大提高。”
“引导和监管是关键。”对于垃圾分类推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杨建华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试点社区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社区干部要对居民做好宣传,特别是对老人,社区干部或者志愿者最好能上门指导;二是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要养成市民垃圾分类投放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过程中相关部门监管缺失,就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据统计,2009年,杭州市生活垃圾年产生已达到了235万吨,日平均6400吨,数量的迅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收集、转运、处置压力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烦恼。新的垃圾分类方案对于解决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也获得了市民的普遍支持。在今年2月杭州市城管办开展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查中,有99%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杭州城市环境,97.82%的市民赞成实施垃圾分类。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