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成功但不圆满的COP22闭幕 气候变化进入履约时代

2016-11-25 16:58:40  

记者 危昱萍 北京报道

导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届缔约方大会 (COP22)虽然未能按计划在11月18日结束,但还是十年来结束最早的缔约方会议。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式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本次气候大会是一次旨在落实行动的大会。参加COP22的各成员国代表发表了《马拉喀什行动宣言》,宣称将进入就气候变化“履约和采取行动的新时代”。

 

当地时间11月19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届缔约方大会(COP22)在马拉喀什闭幕。虽然未能按计划在11月18日结束,但COP22还是十年来结束最早的缔约方会议。

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会议。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式文件《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本次气候大会是一次旨在落实行动的大会。

参加COP22的各成员国代表发表了《马拉喀什行动宣言》,宣称将进入就气候变化“履约和采取行动的新时代”。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球有着非常强劲的势头,且不可逆转,政府、科学界、商界,以及所有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全球行动,都在将这一势头推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各方正强化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力度,加快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COP23将是太平洋岛屿国家首次举办的气候大会。斐济,第一个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成为201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国,会议在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德国城市波恩举行。

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Frank Bainimarama)称,对于一个小岛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莫大的责任。他还邀请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访问斐济,亲眼看看气候变化的影响。

今年气温再破纪录

2016年“很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11月14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上宣告了这一信息。该组织发布报告称,今年前9个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高出1.2摄氏度。2015年、2016年破纪录的气温中,厄尔尼诺现象贡献了约0.2摄氏度的温升,但大部分变暖来自温室气体的积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也发出警告。11月3日,《巴黎协定》生效的前一天,UNEP发布了2016年《排放差距报告》。依据UNEP的计算,即使巴黎承诺得以兑现,本世纪全球温度仍有升高2.9至3.4摄氏度的趋势。在预测的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全球必须进一步减排25%,并抓住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变化的危险。

UNEP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称,严峻的现实昭示着全球需要以更快的速度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在这次气候大会期间,又有11个国家批准了巴黎协定,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这使得批准协定的国家数量增至111个,覆盖了全球约7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8个“气候脆弱国家论坛”(Climate Vunlnerable Forum,CVF)的成员国,于11月18日在气候大会上共同承诺,在2020年之前加强国家承诺的力度,并表示尽快在2030年至2050年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能,以帮助全球实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CVF成立于2009年,成员国主要为最不发达国家(LDCs)和小岛国(AOSIS)。它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非常脆弱,例如孟加拉国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马尔代夫和马绍尔群岛已遭受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严重洪灾。

在去年的巴黎气候大会(COP21)上,代表CVF的30国领导人就曾呼吁联合国成员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并努力推动在当年的气候大会上将温控目标从2摄氏度提至1.5摄氏度。

这48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与全球第四大排放国俄罗斯的排放量相当。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佛·摩根(Jennier Morgan)评论称,这一承诺分量十足,所有国家都应以此为榜样。

成功但不圆满的大会

中国谈判代表曾用“大小年”来形容气候治理的进程,与诞生了《巴黎协定》的去年相比,今年被视为气候治理中的“小年”,COP22显得平淡无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主任李俊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次气候大会没有突出的亮点,各方代表基本上都满意,在原则问题上没有意见,但谈不上完美,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评价称,此次气候大会“成功但不圆满”。

COP22通过决议对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召开作出筹备安排,大会还强调了《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的重要性,并呼吁尚未批准多哈修正案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需加速批准进程。

李俊峰表示,总体来说,加强2020年前的气候行动力度未得到充分重视。

国家自主贡献(NDCs)可以说是《巴黎协定》的核心。11月15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成立了国家自主贡献伙伴关系(NDC Partnership),以期推动《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家自主贡献伙伴关系是一个全球性的新联盟,旨在帮助各国获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最有效的方式履行其国家气候承诺。截至11月23日,“国家自主贡献资金和项目导航”已包含440多个项目,其中近300个开放申请。

本次大会的有关决定就今后两年如何落实《巴黎协定》的工作程序作出了安排,例如在COP23期间盘点《巴黎协定》的落实进展,但对于怎么做并没有圆满的答案。

气候融资进展的推进速度也并不理想。李俊峰称,发达国家要在2020年前实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目标,如今只剩四年时间,目前的进度跟大家的预期有很大距离。发达国家在COP22之前提供了1000亿美元资金承诺的路线图,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适应、来源、核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巴黎协定》邀请各国制定并公布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战略,目前已有美国、墨西哥、德国、加拿大向联合国提交了第一批发展战略。解振华在11月1日的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已初步完成了到2050年低碳发展战略的相关工作,并将很快公布。

针对上述悬而未决的问题,李俊峰表示,可能要拖到2017年、2018年继续谈判。

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

11月9日凌晨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曾在2012年公开表示“气候变化是中国为遏制美国发展的骗局”,还在大选期间表示,将退出《巴黎协定》。在“百日新政”中,他承诺取消气候变化项目的资金,解除在公共土地上勘探化石燃料的限制。

中国代表团第一副团长、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称,美国在气候治理方面领先中国,在《巴黎协定》的撰写、签订、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领袖作用。

而特朗普的言论,让许多人担心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将受到负面影响,2001年发生在马拉喀什的事情或将重演。当时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气候大会上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尽管他的前任政府在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国际非政府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战略与政策主任奥尔登·梅耶(Alden Meyer)表示,《巴黎协定》已经生效,加入的国家只能在3年后提请退出,之后还得等上1年才能真正退出。

不过,11月22日,在与《纽约时报》团队的会面中,特朗普回应是否会退出《巴黎协定》时又表示,对该协定持“开放态度”,在考虑其对美国公司的影响。

即使美国不退出《巴黎协定》,气候专家对美国履行其在协定中做出的承诺、继续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上持悲观态度,并表示重点在于特朗普将会怎么做。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则提醒,小布什曾不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并没有退出公约,没有停止清洁低碳能源研发的公共预算支出,美国企业在建筑交通和工业能效方面也没有停止技术和市场开发,加州政府也没有停止控制碳排放的政策进程。

“没有一个国家表示,如果特朗普带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他们将跟随。许多美国的州、城市和数百家企业都明确表示保持气候行动进程的决心。”梅耶说。

特朗普上台是否会对中美气候事务合作产生影响?

邹骥称,中国的气候战略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而确定的,与美国谁当总统关系不大。预计中美在气候事务上的合作,将可能基于利益就能源环保合作开辟新的合作亮点。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